任期目标

强村富民

1. 盘活村集体资产,提高集体资产创收利用率,2025年股份经济合作社每股分红达300元,土地流转分红每亩达1000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800

2. 发挥生态旅游优势。以共享农庄、休闲观光采摘生态旅游为拓展方向,将休闲旅游与农产品种植采摘相结合,推行“民宿+休闲+亲子”模式,让游客在享用新鲜果蔬的同时体验采摘乐趣是推进生态旅游的一大特色。

3. 进一步提升蓝莓园采摘项目、农林科教实验示范园有机品种种植、粮食“不落地”加工等农业基地建设,引进花卉苗圃、现代农业展示等促进农业产业与电子商务等延伸,不断拓展产业功能。农业及土地租金年收益不低于总收益的35%

4. 完善集体工业厂房长期“造血”功能。针对目前现有厂房资产进行全面评估,与镇强村公司合作对接,以资入股,规避风险的同时,稳定“造血”功能。

 

5.积极发动宣传小额贷款等财政惠民政策,为农民创业增收提供支持,至202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万元。

党建提升

1. 做实党建引领,全力助推乡村振兴。积极拓展“党建+共享+产业”的发展模式,深化姜杭村党建项目。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动能”,释放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领头效应”。

2. 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优化党员积分考核机制,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广“学习强国”平台使用率,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与提升。

3. 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引导党员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宣传、星级庭院评比、先锋志愿服务中,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与参与度。

4. 丰富“水八先”的党建服务品牌内涵,把思维和精力聚焦在一线,推行“勤联”工作法,推行大厅办公,将服务事项“下沉”,推动群众满意“上升”。

5. 提升党建结对项目。加强片区党建联盟协作,巩固与张浦供电所、恒丰银行昆山支行、建设银行昆山支行党建共建关系,为下一步村庄建设发展以及村民“信用贷”和“建房贷”上享受更多的便利和优惠。

乡村治理

1. 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硬化道路、整治河道、填土绿化、整洁田容田貌、建设美丽菜园、落实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等。因地制宜推进村庄农房翻建进度、助推垃圾分类新时尚、旅游厕所革命不断升级。截止2024年底,村庄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2. 落实定人定岗包干制度,把村干部、党员、保洁员、村民小组长作为中心户,划分环境卫生责任网格,到2024年底形成各方联动、居民自治、多元共治、融合为一的村庄治理大格局,截止2022年底,争取评选人居环境红榜村。

3. 弘扬文明乡风、家风,依托镇“美丽庭院”建设、星级庭院评比、文明家庭创建,调动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力争至2024年底一星级庭院以上农户达95%以上

4. 提高村民普法意识,建立法律援助岗,每月提供不少于2次法律咨询,并结合党建活动,每年至少提供两次普法宣传,截止到2025年底,强化村民法治观念,形成村庄法治治理模式。

为民服务

1.     提升“一窗受理、全科通办”便民服务理念,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结合“党员先锋岗”设立,提供优质便民、及时高效的基层服务,争取达到98%以上群众满意度。

2.     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好、落实好每年的退管人员、老年人、慢性病及妇女病体检活动,让村民体会到党员干部的温情关怀。

3.     做好低保、低保边缘、残疾家庭、失独家庭等困难人群的帮扶帮困工作,及时为其提供就业援助、心理疏导、走访慰问服务,落实台账登记及跟进工作,到2024年底,争取降低困难群众占比10%

 

4.严格落实网格长和网格员职责,定期排查村内安全隐患,并上报网格平台;建立安全规章制度,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确保村庄安全事故零发生。

5.用好“妇女儿童之家”、村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等为民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按月开展主题活动,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强化村民主人翁意识,从而带动村庄精神面貌整体提升。

文明创建

1.     2021年组建志愿队伍,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依托“宣教、督导、巡查、传递、反馈”的“五个链条服务模式”,利用“六点半拉家常”,提高垃圾分类意识,让低碳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2.     深挖历史文化底蕴,把姜里山歌队表演的原生态水乡民歌《十把扇子》、《汰衣裳》、《山歌唱响东天亮》搬上舞台,每年开展宣传活动不少于2次,传承我村的文化庙会、姜里山歌和水乡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以道德讲堂、书记上党课、未成年人教育、妇联活动、民俗文化展示馆为抓手,每年举办宣传活动不少于4次,提高村民综合素质。

 

4.通过广播系统、公益广告、电视开机画面、手机推送等多种途径,全面宣传“红7条”“白9条”,形成浓厚氛围。用好红白理事会,由红白理事会具体引导婚丧嫁娶移风易俗工作,用村民的规矩管理村民的事。从党员干部等人群抓起,通过重点人群突破,引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全面推开。

版权所有 © 昆山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返回网上村委会导航页面
苏ICP备17061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