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杭村概况

昆山市张浦镇姜杭村简介

 姜杭村位于昆山市张浦镇西南侧,东临商秧湖,西靠大直江,南与大市村相邻,北与赵陵村接壤,江浦南路穿村而过,自然生态优越,东临商秧湖,烟波浩渺,天水一色;西傍“九龙口”,三江汇流,气势磅礴;中抱姜里潭,潭水清澈,玲珑秀丽;姜里潭水中有岛,岛上有村,风景如画,有东岳庙、凤凰墩、阿娘塘、义渡、古戏台、响铃桥等历史遗存。姜杭村共有村民小组23个,总户数443户,人口1554人,面积3.07平方公里。

村落称“里”始于周,《周礼》曾提及“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此后,在唐朝以前,就有律法明文规定:百户以上村落始可称“里”。如吴中地区的甫里、同里、黎里等,都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清人彭方周《吴郡甫里志》则记载:“凤凰墩,又名太公墩,在甪直东姜里村,相传姜太公避纣东海滨处,后人因名其地”。明嘉靖《昆山县志》卷之二记载,仕吴越观察巡官以秘书郎致仕的姜希业墓志铭(略)“府君姓姜氏,讳希业、字可大,吴中人也。先祖辄,唐中宗朝封扶阳郡王。府君……宋乾德六年正月十五日卒于姜里村私第,岁己巳年正月十二日,窆于祖宅西凤凰墩北云”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中宗朝(705710),姜里就已成村落,并具规模。

姜杭村,道教文化底蕴深厚。宋乾道年间(11651173),道士翟守真选址姜里建东岳庙传道,其规模是当时昆山四大东岳庙之一(石牌东岳村、昆山、陆家车塘),俗称姜里老庙,其庙会为昆南地区东岳文化的重大节会。清《吴郡甫里志》《淞南志》载:东岳庙在甪直东姜里村,三月廿八祀东岳大帝诞辰,远近男女舟楫云集。2000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为重建的东岳庙题“東嶽廟”匾额,并题幅“水乡道教圣地”,成为姜里东岳庙的镇庙之宝。

阿娘塘的故事 相传,姜里在商周时成村落,因姜太公隐居于此后得名。宋朝时,姜里后村姜姓大户有位叫姜三泉,他膝下一个独生子生了4个女孩,都长得清秀美丽,村上人赞誉为四朵金花,但姜三泉始终高兴不起来,四朵金花再好,也不能续香火。他很想有个孙子,因此将怨气出在儿媳身上,看不起儿媳,儿媳第五胎又生了个女孩,儿媳怨恨自已命苦 ,生不了儿子,对不起姜家,整天哭泣,没有奶水,只好偷偷地请了一个奶娘。姜三泉知道后,下令辞去奶娘,没有奶娘自己又没奶水,又舍不得女儿饿死,夫妻俩就偷偷地将奶娘送到姜里后潭一个小岛的草棚里,每天偷偷地用小船上岛去喂奶。姜三泉也舍不得自已的孙女饿死,就眼开眼闭,装做不知。此后,儿媳就天天到村西的东岳庙烧香求观音送子,说来也巧,儿媳第六胎终于生了个大胖小子,姜三泉举家同庆,可儿媳终因从忧到喜,情感大起大落,又没奶水,只得再寻奶娘,为了感恩上天的护佑,仍将奶娘安顿在小岛上,在小岛上建了瓦房,每天用小船上岛给孩子喂奶。小男孩长到两岁,仍需喂奶,时常在河滩上仰望潭心小岛,深情地呼唤奶娘。此后,姜家在河滩上建一方亭,小男孩在亭望岛呼娘,情感深切。直到三岁断奶,奶娘离去,小男孩仍站在方亭凝望小岛,久久不肯离去。这小男孩后来考取功名,谋得一官半职,成为姜家骄傲,但他仍不忘奶娘的三年哺育之恩,将奶娘接至府上,与母亲姐妹相称,直至养老送终。他的孝举在四乡八里传为佳话。后人为纪念,将小岛叫做阿娘塘,将河滩方亭叫做望娘亭。望娘亭已经在历史的烟尘中消失,但阿娘塘仍郁郁葱葱地浮氽在姜里后潭的碧水轻浪之上,似乎在向游人诉说那段动人的故事。

姜里潭水面近200亩,自然分成南北两潭,形态如旋鱼,南潭为阳,北潭为阴,阴阳之水交融,生生不息,契合太极之中的两仪阴阳。潭中有小岛,契合太极阴阳鱼眼。村抱潭,潭抱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感,化育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村内唯一居中有条反S形曲折小路,连接响铃桥,贯穿两潭及全村,契合太极之中的阴阳极线(太极线)。

凤凰墩 位于姜里后村东,距姜里后潭东约200米。旧时,高约10米,占地3亩多,古称太公墩、姜公墩,相传因商朝末期姜太公避纣东海之滨隐居于此而得名。明嘉靖《昆山县志》和清《吴郡甫里志》《淞南志》均记载为凤凰墩。唐中宗朝,里人姜輒以功封扶阳郡王,被招为驸马,拜爵驸马都尉,在姜里建宅第。“輒,唐选尚公主居第在姜里,筑冢墓,夫妻同葬太公墩下”。为纪念,志书改称太公墩为姜王墩、凤凰墩,里人称姜王山。

太公堤 位于姜里村西侧边缘,南起东岳庙,北至姜里遗址,西依大直江,是大直江的防洪堤,全长200多米,宽810米。因有姜太公隐居姜里传说而得名。2008年,考古发掘时,在堤坝发现大量商周时期陶器碎片。该堤既是一条追溯历史的文化长堤,又是一条欣赏姜里水村美景的观光长堤。

东嶽廟(东岳庙)  东岳庙殿进深14.6米、宽19.6米,五开间,建筑面积286.16平方米。大殿正面及东西两侧设有外回廊,净宽1.5米。正面有6根廊柱,东西各有5根廊柱,廊柱粗围1.15米。下垫有花岗石圆形柱基,高25厘米,直径60厘米。大殿为5间,中有8根(两排)厅柱支撑屋架,柱粗围1.65米。大殿檐高6米、正梁高10.5米,飞檐翘脊,四角斗拱承负,铺琉璃竹筒瓦,正梁上脊墙高达2米。屋脊左右翘起,两端塑鱼龙吻脊,是龙首鱼尾螭吻的形象,中间塑瓶存三戟图案,下方龙喷祥泉泥塑,屋脊两面塑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8个大字,凸显善男信女对天时的美好祈求。加上阴王殿、慈航(观音)殿、正山门等,建筑面积1237.46平方米。

响铃桥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姜里村落姜里前潭与后潭交接颈处,东西走向,是单孔石梁石板桥,长约20米,宽约2米。所以叫做响铃桥有着神奇的传说:造桥时,有一仙人走过,告诉村里人,这顶桥行人走过时必须留响声,否则后村养的小囡要哑巴,也不能造三孔、二孔,否则姜里后潭的水向南流量过大,冲得南巷人要穷白。后来建了一孔半,主孔宽3.5米,净高2.2米,以便生活,生产出行舟楫通过,东侧留低矮窄小的半孔,以利前后潭水流通。在架好石梁铺石板时,工匠们动了脑筋,石板的一组对角钉铆钉,另一组对角不钉铆钉,这样人为形成石板底板不平,行人,耕牛过桥会发出金石扣击的声响。桥建好后,果然全村太平,故取名“永安桥”,同时响铃桥名也传开了。现响铃桥是2009年重建,“上架飞檐廊桥,中建美人靠,下铺苏式青砖”宽2.5米,全长40米(含引桥)。如彩虹卧潭,成为“太极水村”景观轴的一个绝佳景点。

姜杭村历史源远流长,地域文化代代相传,与吴地文化一脉相承。民众向来重农,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温良敦厚,不事奢华,勤俭持家、和气诚信。当地的摇快船、挑翘龙、驶篷船被称为农艺三绝。年轻妇女服饰富有江南水乡的持色,被誉为“青莲衫子藕荷裳”。姜里东岳庙会是淞南地区民俗盛会,民间难忘的乡情乡愁。姜里宣卷与水乡游艺、舞龙灯、打连厢在七乡八里颇有名气,文化生态丰富多彩。

 

蓝莓园

通过农企合作的形式,同鲜活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姜杭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同时与中科院南京中山植物研究所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并挂牌“江苏省昆山市蓝莓种植实验示范基地”。该基地将成为姜杭村的一个富民平台,通过让村民参与种植来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农户+基地+公司”的产业链。目前,新研发的姜杭品牌的蓝莓系类产品已上市,并在市场上反应良好。蓝莓园的建设,帮助解决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既稳定了当地社会秩序,给当地农户增收、创收,还为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贵的实践资料。

姜杭村公共服务中心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村于2009年投资320多万元,新建了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544平方米。该中心是集行政管理服务、日常便民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社会安全服务以及党建活动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

我村坚持“亲民、便民、利民”的服务理念,在公共服务中心建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室。本着让村民“少进一次城、少开一扇门、少找一个人”的原则,设置了民政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党(团)员管理服务、计生服务、来访接待等服务窗口,并实行专人负责、村干部轮流值班,形成了“大厅式、窗口式”便民服务格局。

姜杭村两大合作社

昆山市张浦镇姜杭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活动行为,保证成员的合法权益,增加成员收入,促进本合作社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2009年06月,成立了昆山市张浦镇姜杭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本合作社),注册资本406.92万元,业务范围包括组织成员种植农产品、养殖水产品、销售自产产品。合作社入股493户农户,入股土地面积达1602.301亩,共设1602.301股。截止2022年,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总收益为165.33万元,每股分红900元。

   本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服务成员、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宗旨,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盈余返还。成员地位平等,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并在镇党委政府和农服中心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运作情况良好,合作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切实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探索了一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昆山市张浦镇姜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结合自身实际,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于2020年7月成立了姜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注册资金529.23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为本社集体资产的投资、经营和管理。本社以社员自愿加入合作社为原则,社员以货币形式作为股份入股,在财产共同所有和按股份共有的基础上,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民主管理,按股分红。社区入股农户数472户,合作社入股1963人,设1963股。

   本合作社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引,深化农村改革,扩宽共同富裕的新路子,同时保证合作社集体资产能在政府的有效监控得到保值、增值,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版权所有 © 昆山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返回网上村委会导航页面
苏ICP备17061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