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5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加快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高质量促进共同富裕”议案(以下简称“共同富裕一号议案”)办理情况开展视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冯仁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文荣、邹文元、俞武军,副市长单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江皓、张建文、姚伟宏等参加活动。
视察组先后视察了周市镇北青科创产业园、高新区泾河村东和路工业园。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冯仁新指出,今年是共同富裕一号议案实施的第三年,三年以来,全市相关部门和各区镇积极担当落实、全力协同推进,保障议案办理规范有序,推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在议案的推动下,集体经济“兴”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现代农业“新”的技术应用不断喷涌,产业发展“精”的特色优势不断呈现,农民生活“富”的现实图景不断绘就,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就如何进一步做好今后的工作,冯仁新要求,相关责任部门和各区镇,要牢牢把握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围绕打造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县域示范“一条主线”,强化政策支撑,加强金融和项目支撑,全力储备一批产业层次高、质态结构优、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要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的使命任务。切实增强产业的韧性和活力,构建一支以双创人才为引领的人才队伍,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时代乡村。要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根本追求。高度关注农民收入问题,持续深化基础服务保障,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构建昆山农村产业新业态发展模式,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昆山样板”。
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把“加快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高质量促进共同富裕”列为当年“一号议案”。三年来,全市相关部门和各区镇按照责任分工,因地制宜探索解决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中仍存在的问题,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2023年,全市164个行政村(涉农社区)村均可支配收入1262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594万元,较2021年分别增长19.28%和26.38%;可支配收入超千万元村数量达108个,较2021年增加31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15元,较2021年增长11.0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1年的1.83:1缩小至1.78:1。
加大项目扶持,壮大共富源头
推进产业赋能“百村共兴”,延伸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大闸蟹产业链带动就业3万余人、年产值近40亿元。集中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2023年,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175家,年销售收入近450亿元。坚持把载体项目作为加速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2022年至2024年,累计新建(购置)和翻建“百村共富”载体项目34个,总投资约10亿元,全部建成运营后预计增加年收入约8000万元。发挥长三角区域优势,推动区镇招商、科技部门围绕村级载体招引一批优质企业、引进一批优质项目,为村级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增量。
推进改革赋能,探索共富路径
贯彻落实苏州市“1+2”农村改革要求,全面激发镇村两级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设立“百村共富”基金,构建“1+4+X”投资渠道。促成全市2家股份经济合作社、8家强村公司联合市属国企共同投资,设立参与城市发展的“昆澄投资基金”项目,实现稳定收益,助推村集体增收。推出“昆农惠”资金管理服务项目,年均收益超3000万元。持续推进无证资产办证,2022年至今年8月底,累计补办农村集体无证资产101处,涉及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土地面积21万平方米。创新出台村级联合发展实体监督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方案,首次对全市22家村级联合发展实体开展综合性考核,2023年全市22家强村公司资产总额47.32亿元,总收入达5.88亿元,有效增加村级收入1.1亿元,村均57万元。
强化人才培育,增强共富活力
把懂经济、善经营的“第一书记”安排到“三农”一线,近三年累计向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16名。持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两项国家级试点,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191人,近三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近万人次。立足村两委农业技术和集体经济管理人员岗位需要,与扬州大学等高校开展校地合作,累计培育委培生8届253人。
提升服务监管,优化共富环境
完善智慧“e阳光”、网上村委会平台功能,实现村级财务等实时查看。搭建“鹿村通”三资监管平台,推动业务线上办结,进一步实现村级“资产+地图+合同”线上全覆盖动态管理。平台登记的资产卡片超3万张,累计已支付超27万笔。建立市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场所机构,搭建线上交易系统,昆山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成立以来,累计成交超2.5万笔,交易总金额接近50亿元,2023年,昆山市成交金额位列全省区县第一。(信息来源:昆山农业农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