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保宣教平台丨家长!您有一份礼物待查收!

【时间:2024/2/1 15:38:14】【作者:】

 

 

为让更多的家长清楚了解自身作为监护人的法定责任和义务,深入了解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掌握更多的教养知识,昆山市民政局联合专业机构依据先行法律规定、儿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开发出浓缩版家庭监护知识技能微课程,在春节寒假期间作为一份节日礼物送给天下父母,祈望所有的孩子们与父母们度过一个愉快温馨的假日!

 

 

今天

我们为大家带来家庭监护指导第一课

家庭监护法定职责要点提示

 

01

《未成年人保护法》

关于监护人的职责规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了监护人的10项法定职责:

1. 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

2. 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

3. 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4. 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 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保障适龄未成年人依法接受完成义务教育;

6. 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7. 妥善管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

8. 依法代理未成年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9. 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合理管教;

10. 其他应当履行的监护职责。

 

 

 

02

家庭监护职责要点重点提示

 

1. 居住环境方面。家庭应力所能及为未成年人提供稳定、舒适整洁、功能完整、有独立空间的居住环境。稳定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安全感和家庭责任感,对孩子稳定人格的发展非常重要;舒适整洁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培养好的生活及收纳习惯,提供其探索兴趣爱好的空间;独立生活空间是健康成长的必须,物理的间隔代表孩子可以自己掌控一片领域,孩子通过房间中卫生清洁、空间规划等活动,来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如何照顾自己;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像书房就是为了读书而营造的安静的空间,客厅就是父母和孩子其乐融融休闲的空间,餐厅和卫生间不能混合,儿童需要具体场景空间来区分,便于其进食、排便、学习、娱乐等的习惯培养。所以,功能完整的居住条件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非常重要

 

 

2. 社区关系方面。未成年人通过社会性交往遇到更多元的社会角色,掌握社交的基本礼仪和技能,由于会遇到真实的社交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尝试理解认识事件本身、思考自己应该怎么面对,所以社区参与与社会性交往中能帮助其塑造健康独立的人格。社区往往聚集在地的最新政策、支持关系、便利信息等资源,与社区及邻居的常态联系,能够为自身发展获得社会资源和支持。所以,家庭对社区参与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被收养人在此方面获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3. 居家安全方面。儿童居家安全在于每个细节,需要站在孩子的视角上,考虑其日常生活习惯及可能性,优化居住空间设置,最大程度降低孩子在空间探索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比如,根据儿童家具强制性国家标准《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高度大于64.5cm的柜类产品都应固定在墙上,避免侧翻。家长可以从不同功能间考虑,也可以从坠楼、触电、火灾、盗窃、拐骗等安全问题预防考量,尽量在预案层面做到更完整的覆盖。同时,家长可以结合居家生活场景帮助孩子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4. 出行安全方面。家长须采取配备儿童安全座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规则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提高户外安全保护意识,避免未成年人发生溺水、动物伤害等事故。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不同于居家安全,可以通过充分考量避免可能造成的常规的儿童伤害,相对自由地让孩子在家中玩耍。外出情况下,意外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我们在给到孩子一定的探索机会、关注其个体独立性的同时,注重对孩子的安全监护,孩子自在玩耍的背后,是家长时刻的观察和守护。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了解户外安全知识、学会观察,规避风险。需要注意的是:道路交通法规规定:学龄前儿童在道路上行走,须有对其负有管理、保护职责的人带领。未满六岁的幼儿,不能单独在街道上或者公路上行走。满十二岁的人可以合法地骑自行车、三轮车上路。年满十六周岁,可以驾驶电动车、自行车或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上道行驶。满十八周岁,可以申领机动车驾驶执照。

 

5. 家庭氛围营造方面。合理的家庭责任担当与角色分工、积极健康的家庭沟通互动方式,利于未成年人形成对于家庭角色的认知,利于其自身的人格塑造。家庭关系稳定也是孩子稳定的生活环境中关键的一环,维持家庭关系的稳定,会是一个不断冲突、斗争、妥协的动荡的过程。家庭成员对于地位和角色没有达成共识,这很常见,但我们家长在遇到关系冲突的压力时,能否采取有效的沟通协商方式,特别是在代际关系中,能否形成属于自己家庭的处事风格,是每个家庭面临的课题。

 

6. 家庭教育引导方面。家庭的不良教育方式会刺激到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一些我们眼里叛逆、不听话、任性的行为,是他们在发出“信号”,希望得到关注和回应。作为监护人,我们要看到的和优先回应的,也是“信号”而不是“问题”。试试从家庭互动中找找答案;此外,很多时候我们说的“没有时间”,可能是情绪、焦虑满了,也可能确实需要生活上的积极规划,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有看到就去改善,这并不着急;当然,我们也可以主动学习养育经验知识,有意识地给到孩子家庭教育支持,多采用爱护引导,而不是责骂,会收获很多惊喜。需要提醒的是,在这上面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孩子、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不断变化的孩子,给到恰当的回应和支持,养育知识的学习不在知识本身,是在孩子身上。关于这点,我们的第三节课或许会给到各位家长一点点启发。

 

7. 关于理财。父母和其他监护人应妥善管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在其还没有理财能力的情况下,应帮助孩子理财,并逐步提升孩子的理财意识与能力,大额的压岁钱可在与孩子商量后代为保管,后续支出也要与未成年人做好充分的沟通,不用于与未成年人无关的支出。

 

8. 关于网络沉迷。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家庭沟通问题的折射。监护人应调节陪伴孩子的时间,主动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相关基本知识,意识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给到一定心理空间的同时保持期待。在发现孩子存在网络沉迷、手机依赖情况后,家长在回应“信号”层面应积极与孩子交流沟通,给到充分的关注与接纳,主动向孩子了解其想法,表达包容的态度,回应孩子委屈、失望、抗拒等情绪与态度;规划陪伴上,表明期待,与孩子协商改变的计划,不是孩子一个人的,是家长和孩子一起的计划,并且逐步跟进,积极肯定,以支持者的身份给到充分支撑,帮助孩子改变不良习惯和行为;这个支持支撑的过程中,我们注意方法的选用,就要用到刚才说到的养育教养知识。

 

 

版权所有 © 昆山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返回网上村委会导航页面
苏ICP备17061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