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长: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提供高水平人才保障

【时间:2023/11/1 13:25:35】【作者:】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我们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的重大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县域实际,着力构建人才治理、协同发展、服务保障“三大体系”,为昆山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提供高水平人才队伍支撑和坚实保障。

  搭建“四梁八柱”,构建主体多元的人才治理体系。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围绕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我们将持续优化谋篇布局,注重发挥政府、市场、企业引才聚才合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发挥党管人才政治优势。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密切配合,坚持人才工作资金、项目、政策、考核统一管理和支持落实,有效凝聚工作合力。深化实施人才工作“书记项目”,持续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主体责任。深入开展“昆玉融创·协同畅链”行动,强化党建纽带联结,推动产学研、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组织共建、队伍共抓、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发展共谋。发挥市场要素竞争优势。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最有用,市场最具发言权。持续深化人才发展制度改革,实施“以赛代评”、“人才举荐”、“比照认定”、“自主评聘”等机制,不断完善“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积极引入“金融活水”提升市场活跃度,打造科技金融支撑链条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助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用好以投带引推动更多人才项目落户。发挥才企共育发展优势。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和用人主体地位,实施企业“跃升”行动,瞄准企业技术攻关难题,深入实施祖冲之攻关计划3.0,推动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创新联合体,通过“揭榜挂帅”、“难题招标”等形式,促成高校科技成果“供给侧”与企业技术攻关“需求侧”有效对接。

  坚持“因地制宜”,构建创新开放的协同发展体系。作为县域城市,我们将立足自身实际,把握区位优势,坚持“扬长避短”,多措并举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布局推进协同发展高地。临沪对台是昆山的特色优势,要用足用好。坚持打好“区位牌”,全力“争上游”,积极对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以“上海—昆山科技创新共同体”成立为契机,发挥沪昆科创中心作用,推行“研发在上海,转化在昆山”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昆山试验区、昆山金改区国家级平台作用,助力培育孵化台湾青年创业项目,开展台资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布局建设创新载体集群。人才平台,就是事业舞台。围绕高质量科创载体建设,积极参与争创国家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运营一批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引导支持各类科技孵化载体向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围绕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支持服务保障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建强用好国家超算昆山中心、昆山智算中心两大高性能算力平台,深入推进昆山杜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全力争创国字号科创平台。布局打造人才招引矩阵。充分发挥“活动聚才”、“高校吸才”、“市场猎才”、“企业荐才”等六大招引渠道,持续深化昆山创业周、清华大学“昆山周”、“祖冲之杯”昆山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引才品牌建设。瞄准“2+6+X”新兴产业布局和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建设,加速集聚战略科技人才、双创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

  注重“关心关爱”,构建要素完备的服务保障体系。对人才的态度,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温度,更彰显城市发展的高度。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才友好型城市”理念,努力让更多的人才把奋斗的坐标扎根在昆山,把创新的成果转化到昆山,把幸福的生活托付给昆山。营造活力迸发的政策环境。注重与时俱进,对标先进城市,加强政策研究,持续完善“1+N+X”人才科创政策体系。坚持人才需要什么,政策就优化什么,常态化针对性“打补丁、破梗阻”,抓好政策落地,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各类人才。涵养近悦远来的服务环境。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水平。聚力提升服务质效,依托昆山科创发展服务中心,集成整合各类创新人才服务,给予人才更好服务和更多礼遇。加强人才日常联系服务,持续开展人才科创企业专项服务月活动,完善“服务—需求—对策”三张清单,及时摸准人才实际需求,协调解决现实问题。塑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优质的氛围环境,是吸引人才落户的必要条件。聚焦“产城人”深度融合,统筹考虑产业、科创、文化、生活等功能布局,深入推进“1+4+X”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完善人才安居保障,建设一批高质量人才公寓,扩大青年人才驿站规模,构建“广覆盖、分层次、多元化”的特色人才公寓建设体系。建强“人才会客厅”、“院士之家”等线下人才交流阵地,开展线上线下双轨服务,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昆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孙勇)

版权所有 © 昆山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返回网上村委会导航页面
苏ICP备17061219号